玻尿酸保濕原理解密!熱銷破十萬玻尿酸推薦一次看

玻尿酸是什麼?認識玻尿酸成分的來源
玻尿酸又稱為透明質酸(Hyaluronic acid),無色無味,是種透明的膠狀物,具有高度黏彈性、保水性與潤滑作用,廣泛的存在於動物組織與人體組織中,動物組織例如:雞冠與牛眼水晶體。人體的部份則位在結締組織與真皮層組織裡。結締組織是位於骨骼、軟骨與韌帶等,由於玻尿酸的膠狀特性,因此在關節連結處擔任潤滑液的角色。玻尿酸在真皮層中,則是負責維持肌膚的水潤與彈力。

玻尿酸的來源可以經由微生物或化學方式萃取,例如利用鏈球菌、乳酸球菌類發酵提煉,或是使用多醣類聚合物來合成。由於玻尿酸屬於醣分子,萃取之前會透過純化步驟排除細菌與不必要的物質,加上玻尿酸的生物相容性高,因此使用上較安全,不會產生過敏反應。
玻尿酸保養品的作用、玻尿酸功效有哪些?
以下介紹玻尿酸的2種功效,有乾燥困擾的你可參考玻尿酸保養品在日常使用。
- 保濕:玻尿酸能夠吸收皮膚周圍的水分,並將水分鎖定在皮膚組織中,幫助保持濕潤,防止乾燥和脫水。
- 保持肌膚彈性:隨著年齡增長,人體中的玻尿酸會逐漸減少,至60歲時,玻尿酸的含量會降至25%,進而造成皮膚失去彈性。因此,藉由補充玻尿酸可以幫助肌膚留住水分,維持肌膚彈性與滋潤度。
玻尿酸保濕原理大公開
玻尿酸擁有很強的親水性,能夠吸收大量水分(一分子的玻尿酸大約能攜帶五百倍重量的水分),就像海棉一樣,可以幫助肌膚留住水分,濕潤角質層,達到鎖水保濕效果。
人體皮膚表層的水份含量約為15~30%,低於15%會產生乾燥、脫皮現象;高於30%則會有黏膩感。玻尿酸作用於肌膚內部時,如同濕度調節器,幫助肌膚水份維持在25~30%之間,保持肌膚的濕潤、清爽有彈性。
玻尿酸副作用有哪些?
雖然玻尿酸穩定度高不易引起皮膚的排斥反應,但依照個人體質不同,有時也會引發肌膚不適反應。因此建議想使用玻尿酸保養品的朋友們,可以使用前先塗抹在手臂內側,測試皮膚有無不適反應。
玻尿酸用途|根據玻尿酸種類不同,使用方法及作用也不一樣
玻尿酸有分種類,依照分子大小,區分為大分子、中分子與小分子玻尿酸,每個種類所扮演的角色皆不相同。
大分子玻尿酸vs小分子玻尿酸
大分子玻尿酸具有捕獲大量水份能力,因此經常作為皮膚保濕與潤滑的作用;小分子玻尿酸容易滲透皮膚細胞,因此能直達肌膚底層,補充肌膚流失的水份,像是眼部周圍細紋的淡化即可使用小分子玻尿酸。
不同分子玻尿酸的效用如下表所示:
名稱 | 分子大小 (單位:道爾頓Dalton) |
主要效用 |
大分子玻尿酸 | 180萬~220萬 |
在肌膚表面形成薄膜,降低水份蒸發
|
中分子玻尿酸 | 5萬~幾十萬 |
柔軟角質層,維持角質層屏障功能
|
小分子玻尿酸 | 幾千~5萬 |
加強角質層內的持水能力
|
玻尿酸順序|玻尿酸保濕精華液使用方法
以下列出常見的玻尿酸使用順序:
- 臉部清潔
- 化妝水
- 玻尿酸保濕精華液
- 乳液或乳霜
玻尿酸推薦|玻尿酸保濕精華液
推崇科學保養的台灣品牌BFFECT,秉持著「養出健康完美肌膚,不需複雜的原料」的理念,開發出兩款玻尿酸保濕精華液,推薦給有乾燥困擾的你,依肌膚需求選購。
【水水瓶】2% 多重玻尿酸 + 1% Na-PCA
主要成分:
大分子玻尿酸(Sodium Hyaluronate)
有效鎖住肌膚水分,形成表層防護膜
小分子玻尿酸(Hyalo-Oligo®)
深入皮膚底層補充水分,改善肌膚乾燥
Na-PCA 1%
天然保濕因子Na-PCA 可使保濕能力再進化,全面留住肌膚水分,從裡到外水嫩透亮
【爆水瓶】2% 多重玻尿酸 + 1% 寡糖胺基酸

主要成分:
大分子玻尿酸(Sodium Hyaluronate)
有效鎖住肌膚水分,形成表層防護膜
小分子玻尿酸(Hyalo-Oligo®)
深入皮膚底層補充水分,改善肌膚乾燥
寡糖胺基酸
修護肌膚,調理肌膚紋路,維持肌膚彈性
BFFECT 是 No.1 皮膚專科醫師親研精華液品牌,100% 台灣製造,絕無酒精與香料等化學物質的添加。我們以科學設計出最具功效的配方,讓每個人都能自由搭配依據膚況,輕鬆擁有「健康美麗」的完美肌膚狀態。
參考文獻:
- Goa, K. L., & Benfield, P. (1994). Hyaluronic acid. Drugs, 47(3), 536-566.
- Laurent, T. C., & Fraser, J. R. (1992). Hyaluronan. The FASEB journal, 6(7), 2397-2404.
- Schlesinger, T., & Powell, C. R. (2012).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low-molecular weight hyaluronic Acid topical gel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seborrheic dermatitis.
- Ponnuraj, K., & Jedrzejas, M. J. (2000). Mechanism of hyaluronan binding and degradation: Structure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hyaluronate lyase in complex with hyaluronic acid disaccharide at 1.7 Å resolution.
- Scott, J. E., Cummings, C., Brass, A., & Chen, Y. U. A. N. (1991).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tructures of hyaluronan in aqueous solution, investigated by rotary shadowing-electron microscopy and computer simulation.
- Bothner, H., & Wik, O. (1987). Rheology of hyaluronate.
- Necas, J. B. L. B. P., Bartosikova, L., Brauner, P., & Kolar, J. (2008). Hyaluronic acid (hyaluronan): a review.